
那天配资app下载,我和二宝去游乐场玩,只见一个刚会走路的小男孩,正小心翼翼地用铲子往桶里装沙子。动作慢悠悠的,沙子撒了一身,他却乐在其中。
这时,旁边的奶奶坐不住了:“哎呀,你这样装什么时候才能将桶装满,来,奶奶帮你。”话音未落,孩子奶奶就一把夺过铲子,三下五除二就把桶装满了。
我看见那小男孩愣在那里,小嘴一瘪,眼泪在眼眶里打转。
看着孩子那失落的眼神,我突然想起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的一句话:“孩子天生就有成长的内在动力。”
而我们大人,却总在不经意间用各种“着急”,打断了他们的自然节奏。
养儿忌讳“这3急”,外人或许催促,妈妈要有定力一、急着让孩子快一点
展开剩余80%“快点走路、快点说话、快点识字”——这恐怕是很多家长,尤其是老一辈最常挂在嘴边的催促。
我表姐家的女儿萌萌18个月时还只是偶尔叫“爸爸妈妈”,她婆婆天天念叨:“隔壁家孩子比她还小一个月,都会背古诗了!”
那段时间,表姐焦虑到差点就要带孩子去看发育科了。结果呢?
就在萌萌两岁生日前后,语言能力突然爆发,现在成了家里的小话痨,整天“为什么”问个不停。
孩子的成长不是流水线作业,而是有早有晚的个性化进程。
大脑各个功能区的发育顺序是固定的,但具体到每个孩子,时间表却各不相同。就像开花,有的春天绽放,有的却要等到秋日。
蒙特梭利教育理论强调,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“敏感期”,在敏感期到来时,他们学习相应技能会事半功倍。
当我们不断催促“快一点”时,实际上是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:你现在的样子不够好。这种焦虑感会内化为孩子的自我认知,让他们总是活在“来不及”的恐慌中。
下次当你想催促时,不妨深呼吸,告诉自己:慢一点,反而比较快。
二、急着替孩子解决问题
孩子玩具拼不上了,立刻帮他拼好;孩子和小伙伴争抢玩具,马上介入调解;孩子遇到一道难题,直接告诉答案…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?
我曾经也是个“救援型”妈妈,直到有一次在亲子活动中,看到一位妈妈的处理方式让我印象深刻。
她4岁的儿子在搭积木塔,搭到一定高度后积木开始摇晃,眼看就要倒塌。小男孩急得直跺脚,回头找妈妈帮忙。
这位妈妈没有立即上前,而是温和地说:“宝贝,妈妈相信你能找到让它不倒的方法。”
孩子瘪着嘴犹豫了一会,开始尝试调整底部的积木,试了几次后,终于找到了平衡点。那一刻,他脸上绽放出的自豪笑容,我至今难忘。
我们总是急于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,却忘了挫折和困难才是成长最好的养分。
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,孩子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。每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,都是大脑神经建立新连接的机会。
我们替孩子解决问题,实际上是剥夺了他们思考的权利和发展的空间。
适度的挫折教育不是冷漠,而是更深层次的爱。它让孩子明白:你有能力面对困难,而妈妈会一直在你身边支持你。
三、急着让孩子变聪明
现在的早教市场如火如荼,各种“开发全脑”、“提升智力”的课程让人眼花缭乱。不少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从胎教开始就精心规划。
我认识一位高知妈妈,孩子才2.5岁,已经报了英语启蒙、逻辑思维、艺术创意等五六个班。我问她孩子喜欢吗,她叹气道:“每次上课都得哄着去,但别人家孩子都在学,我们不学不就落后了吗?”
这种焦虑我特别能理解,但我们是否想过:当我们在拼命往孩子脑袋里塞知识时,是不是挤占了更重要能力的发展空间?
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,人类至少拥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:语言智能、逻辑数学智能、空间智能、肢体动觉智能、音乐智能、人际智能、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。而我们通常所谓的“聪明”,往往只关注前两种。
孩子在户外疯跑,发展的是肢体协调能力;孩子观察蚂蚁搬家,锻炼的是专注力和观察力;
孩子和朋友吵架又和好,学习的是人际交往的智慧…这些能力,哪一样比会背几首唐诗、会算几道算术题不重要呢?
真正的早期教育,不是知识的提前灌输,而是提供丰富多元的环境,让孩子各方面的潜能都有机会发展。
其实配资app下载,妈妈的定力,就是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。感谢你的阅读,我是琦想妈妈。
发布于:广东省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